您的位置 首页 管理

陈献春:构建“一体两翼”产教融合标准贯通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

  (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张洁副社长推荐)今年10月25日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召开2025旅游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。笔者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《“场景驱动型经济”人才图谱与学科新生态构建》的主旨演讲。会上,在与专家教授的深度探讨中形成共识:当前数字技术迭代正推动全球经济加速进入“场景驱动”新阶段,产业端的转型升级与教育端的改革创新形成深度耦合的时代命题,而行业协会主导的行业标准与职业院校构建的能力标准之间,如何建立内在关联、形成转化机制,成为破解产教融合堵点的核心议题。基于此,笔者提出:当前亟须构建以产教融合为“主体” 、以行业标准与能力标准为“两翼” 的标准贯通生态系统。这一系统的核心价值,在于通过搭建高效的标准传导桥梁,打通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的链路,从根源上破解人才培养“校热企冷”、技能适配“供需错配”的痛点,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化、专业化的人才支撑,更是“场景驱动型经济”背景下,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创新。

  一、行业标准与能力标准的内涵解构与属性辨析

  (一)行业协会的行业标准是产业运行的“事/物”规范

  行业标准是产教融合中“需求侧”的核心依据,是产业对“事”与“物”的规范化界定,直接锚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坐标。行业标准由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制定和发布,用以规范本行业产品、服务、流程、技术和管理等的一系列准则、规范和要求,本质是对“事”(生产服务流程)和“物”(产品技术规格)的标准化约束,是产业有序运行的底层逻辑。其核心内涵:

  1. 市场导向性。源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,反映行业当前的最佳实践和未来发展趋势,以保障质量、提升效率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为核心目标,是产业与市场对接的“基准准则”。

  2. 技术规范性。明确三维标准边界——界定“合格产品”的质量标准、规范“优质服务”的流程要求,同时提供实现产品与服务的技术规程、工艺流程,形成覆盖“产-服-技”的完整规范体系。

  3. 动态演进性。伴随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持续修订更新,如“场景驱动型经济”下催生的智慧文旅服务标准、工业数字孪生规范,始终保持与产业实践的同步性,避免标准滞后于发展需求。

陈献春:构建“一体两翼”产教融合标准贯通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

  泰山引入“智能挑夫”机器狗,解决人工挑运效率低、成本高的难题(图源:新华社)

  (二)职业院校的能力标准是人才培养的“人”的标尺

  能力标准是产教融合中“供给侧”的核心载体,是教育对“人”的胜任力界定,直接决定人才供给的适配精度。能力标准基于职业岗位(群)的要求,规定学习者为胜任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、技能、素养和态度的系统性描述,本质是对“人”的能力规格的标准化定义,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蓝图。

  其核心内涵:

  1. 职业导向性。以培养胜任特定职业岗位的合格人才为根本目标,聚焦学习者“能做什么”“会做什么”以及“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”,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标。

  2. 能力综合性。兼顾“硬技能”与“软素养”的双重培养——既涵盖具体操作技能,更整合专业知识、问题解决能力、团队协作意识、职业精神等综合素养,匹配现代岗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。

陈献春:构建“一体两翼”产教融合标准贯通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

  恩施职院的学生正在做非遗技能展演(图源:新华社 蔡思宇 摄)

  3. 教学依据性。贯穿职业教育全流程的核心准绳,直接指导课程开发、教学组织与考核评价,确保教育活动始终围绕“岗位实用”展开,从源头规避教学与实践脱节问题。

  二、产业需求与教育供给镜像的传导闭环与逻辑关系

  行业标准与能力标准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围绕“产业需求-教育供给”形成紧密耦合的“需求-供给”镜像传导系统,二者的逻辑关联是产教融合深度的核心决定因素。

  (一)需求侧:行业标准的“源头引领”与方向牵引

  行业标准是人才需求的“信号发生器”:通过界定产业所需的产品与服务规范,间接明确完成这些工作的岗位及任务,本质上回答了“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支撑”。因此,行业标准是能力标准的“源头”与“罗盘”——为人才培养划定清晰方向、明确核心规格,确保教育供给始终锚定产业需求主线。

  (二)供给侧:能力标准的“响应适配”与落地保障

  能力标准是行业需求的“教育转化器”:将行业标准隐含的人才需求进行解构、分析与转化,形成可培养、可测量的人才培养规格,是产业需求的“具象化、教育化表达”。通过能力标准的落地实施,职业院校能系统性培养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,为产业输送“合格新鲜血液”,最终保障行业标准的有效执行与产业的持续升级,是教育供给的“核心载体”与“质量基准”。

陈献春:构建“一体两翼”产教融合标准贯通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

  第十四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(导游服务)大赛综合理论知识考核(图源: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)

  (三)核心逻辑:从“事/物”到“人”的完整传导链条

  二者形成“行业标准(事/物)→岗位任务→职业能力→ 能力标准(人) ”的清晰传导链路:

  1. 行业标准聚焦“产业要做什么事、用什么物”,是需求侧的起点;

  2.能力标准聚焦“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来做事”,是供给侧的终点;

  3.理想状态下,二者应实现同频共振、动态匹配——行业标准的升级迭代能迅速传导至能力标准的更新优化,进而推动教学改革,确保教育产出与产业需求始终同步。

  三、“标准融通”生态系统的五维实践架构

  当前产教融合中“校热企冷”“学用脱节”的核心痛点,根源在于行业标准与能力标准之间存在“传导断点”。打通二者的关键,是构建以“协同、转化、共建、评价、迭代”为核心的“标准融通”生态系统。

  (一)从“各自为战”到“共同治理”,建立协同治理平台

  协同是标准贯通的前提,需打破行业与教育的壁垒,构建常态化协作机制。

  1. 搭建结构化组织载体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,在行业协会和职教集团内设立标准建设机构,吸纳行业企业技术专家、人力资源总监、职业学院专业带头人、课程专家共同参与,形成“多方共治”的组织基础。

  2. 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。定期召开职教融合联席会议,共同研判行业发展趋势、技术变革对岗位能力的新要求,共同审议和修订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,确保标准制定既贴合产业实际,又具备教育可行性。

  (二)从“岗位任务”到“教学单元”,落地标准转化流程

  转化是标准贯通的核心技术环节,需构建“行业标准→岗位任务→能力单元→课程体系”的完整链路:

  1. 职业能力深度解构。以目标职业岗位(群)为单元,组织行业专家与教师联合开展“职业能力分析会”:第一步:依据行业标准,系统梳理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(如“工业机器人运维”岗位的“日常点检”“故障排查”“程序调试”);第二步:拆解完成每项任务所需的知识、技能与素养,形成精准的能力单元。比如,针对“工业机器人运维”岗位,依据《工业机器人安全要求》等行业标准,分析“机器人系统日常点检”任务对应的能力——能理解点检规程(知识)、能规范使用工具完成点检并记录(技能)、具备安全意识与严谨负责态度(素养)。

陈献春:构建“一体两翼”产教融合标准贯通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

  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在调试机器人(图源:新华社 邵鲁文 摄)

  2. 课程体系重构落地。将能力单元进行“教学化转化”,构建模块化、项目化课程体系。比如,将“工业机器人点检能力”融入《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》课程,设计“工业机器人每周点检”教学项目,学生在实训基地按真实行业标准操作,考核直接对标行业规范,实现“标准-教学-考核”一体化落地。

  (三)从“标准文本”到“教学情境”,创新资源共建模式

  资源是标准贯通的物质支撑,需推动标准从“文本”转化为“可感知、可实践”的教学场景。

  1. 共建场景化教学资源库。将行业标准、技术规范、典型案例、操作规程等,转化为活页式教材、工作任务单、微课视频、虚拟仿真项目,如将“智慧文旅服务标准”转化为VR导览实训课件,让抽象标准“具象化”融入教学。

  2. 共建准职场实训基地。按照企业真实生产环境与行业标准要求,校企联合打造实训场景——如智能制造专业复刻“数字孪生工厂”,文旅专业搭建“智慧景区体验中心”,让学生在校内即可接触真实岗位环境,按行业标准开展实操训练,实现“在校即上岗”的前置培养。

陈献春:构建“一体两翼”产教融合标准贯通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

  昆山市周庄古镇运用数字科技打造《只此周庄》行浸式多维空间剧,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文化体验(图源:新华社)

  (四)从“知识考试”到“能力认证”,改革评价认证体系

  评价是标准贯通的质量保障,需建立与行业标准对接的能力认证机制。

  1. 深化“1+X”证书制度落地。将行业协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(X证书)深度融入人才培养方案,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衔接,让学生毕业即持有“行业通行证”。

  2. 推行过程性能力考核。摒弃单一试卷考核模式,以“完成真实工作任务”为核心,重点评估学生操作流程的规范性、成果质量的达标度(是否符合行业标准)、职业素养的适配性,实现从“知识考核”向“能力认证”的根本转变。

  (五)从“静态标准”到“动态适配”,构建动态迭代闭环

  迭代是标准贯通的持续动力,需建立响应产业变化的反馈机制。

  1.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。定期调研毕业生岗位适应情况、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评价意见,反向优化能力标准与教学内容,弥补培养短板。

  2. 行业标准动态响应机制。职业院校主动跟踪行业标准更新动态,建立“标准预警-内容调整-教学改革”的快速响应链路,如当“新能源汽车维修标准”迭代后,同步更新课程模块,确保教育内容始终紧跟产业发展步伐。

  四、标准贯通典型范式的实践案例

  (一)在智能制造领域,工业机器人运维专业的标准融通实践

  职业院校联合机械行业协会及智能制造企业,构建“标准-教学-就业”贯通体系。

  1. 按照《工业机器人运维通用规范》,拆解“设备点检、故障诊断、程序调试”等核心任务,形成多项精准能力单元;

  2. 开发《工业机器人系统维护》等多门模块化课程,设计“虚拟仿真+真实设备”的实训项目;

  3. 引入“工业机器人操作调整工(X证书)”,考核全程对标行业标准,全面提升毕业生岗位适配率,实现“培养即上岗”的无缝衔接。

陈献春:构建“一体两翼”产教融合标准贯通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

  山东优宝特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测试机器人性能(图源:新华社 邵鲁文 摄)

  (二)在文旅产业领域,智慧文旅服务专业的场景化标准落地

  针对“场景驱动型经济”下的文旅产业升级,职业院校联合行业协会构建标准贯通体系。

  1. 按照《智慧文旅服务规范》,聚焦“元宇宙导览、智能客服、数据分析”等新岗位,制定场景化能力标准;

  2. 开发“智慧景区运营”虚拟实训系统,将行业标准融入“AI导览实操”“客流数据分析”等教学项目;

  3. 毕业生可直接适配文旅科技企业岗位,参与智慧景区运营管理,成为“场景驱动型经济”下产业升级的生力军。

陈献春:构建“一体两翼”产教融合标准贯通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

  游客乘坐直升机畅游黄山市黄山区悠悠湖文旅街区(图源:新华社)

  五、生态系统进阶与完善的优化方向

  1. 强化标准前瞻性布局。聚焦“场景驱动型经济”下的新兴产业(如AI+文旅、低空经济服务),提前联合行业制定适配的标准体系,避免教育滞后于产业发展;

  2. 深化数字技术赋能。搭建“行业标准-能力标准-教学资源”数字协同平台,实现标准更新、资源共享、需求对接的实时联动,提升标准贯通效率;

  3. 推动跨界标准融合。针对“文旅+科技”“制造+服务”等跨界领域,打破行业壁垒,协同制定复合型标准,培养跨领域、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;

  4. 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。引入独立专业机构对标准贯通效果进行评估,从“产业满意度”“人才适配度”“标准落地率”等维度优化生态系统运行效能。

  综上所述,构建“一体两翼”产教融合标准贯通生态系统,本质是打通“产业需求-教育供给”的核心链路:以产教融合为纽带,让行业标准(事/物规范)与能力标准(人/才规格)形成动态适配的“双轮驱动”。这一系统的落地,需政府、行业、企业、院校四方协同发力,以“标准融通”为突破口,破解“学用脱节”痛点,最终实现“产业升级→标准引领→教育响应→人才支撑→产业再升级”的良性循环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。

陈献春:构建“一体两翼”产教融合标准贯通生态系统的探索与实践

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精忠报国出版集团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