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旅游

双重视角下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的底层逻辑研究

  作者:陈献春

  (中国国际新闻杂志社张洁副社长推荐)在当前文旅产业从“资源堆砌”转向“体验深耕”的关键转型期,场景设计如何突破“文化与商业割裂”的固有困境?本文以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为研究对象,尝试从场景创新经济学与生活美学的双重视角切入,揭示其“三维空间协同”的底层逻辑,为文旅行业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设计范式。

  一、当前文旅场景设计的困局与破局

  理解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的价值,需先审视文旅行业现存的深层痛点。当前文旅场景设计的核心矛盾,本质是经济学效能与美学体验的结构性失衡。在产业深度融合进程中,场景设计面临双重挑战:

  从经济学维度看,同质化竞争致使资源配置深陷“低效漩涡”。文化资源常仅作符号堆砌,难以借资本化转商业价值,文化转化率不足。消费场景业态聚合性差,游客停留短暂,消费链条短,空间产出率较低。

  从美学维度看,文化展示“展板化”“说教式”突出,缺情感共鸣叙事。消费空间重商业轻体验,致“有消费无体验”。社交场景为物理空地,未激活自传播,营销成本占比高。

  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以“30%文化展示+50%消费核心+20%社交留白”为架构,从场景创新经济学与生活美学双重视角切入,构建文化价值、商业效能、社交体验的“三维空间协同”体系,为文旅行业破“同质化、低粘性、弱传播”困局,提供破局路径。

  二、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的三维空间逻辑解构

  破解上述困局,需要深入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内核。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的独特性,在于将抽象的场景设计转化为可量化、可操作的空间配比,其背后是双重视角理论的交叉支撑。

  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的底层逻辑,是在文旅消费需求迭代的背景下,通过场景创新经济学与生活美学的双重视角协同,实现文化价值、商业效能与社交体验的动态平衡。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以空间量化配比为载体,本质是对“人—空间—体验”关系的系统性重构。

  从场景创新经济学视角看,三维空间是资源配置的效率工具:首先,文化展示模块(30%)作为价值锚点,强调文化资源的资本化转化。它拒绝将文化视为静态展品,而是通过符号提炼与场景转译(如西安“长安十二时辰”对唐文化的沉浸式还原),将地域文化转化为可交易的体验产品,解决“文化价值如何变现”的核心问题。其次,消费核心模块(50%)是商业效能的发动机,遵循“业态聚合—时间占用—消费转化”的逻辑链。通过餐饮、零售、娱乐等多元业态的主题化整合(如上海迪士尼的IP消费链)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提升消费频次,实现空间产出效率最大化。第三,社交留白模块(20%)则是低成本传播的催化剂,通过预留弹性公共空间(如成都“夜游锦江”的光影互动场景),降低用户内容生产门槛,利用社交媒体的“病毒式传播”特性,以近乎零成本激活流量裂变。

  从生活美学视角看,三维空间是体验价值的建构载体:首先,文化展示需突破“信息灌输”的传统模式,转向“沉浸叙事”的美学表达。例如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通过数字技术复原漕运场景,让游客在“乘船穿越”中感受历史流动,实现文化认同从“认知”到“情感共鸣”的升维。其次,消费空间应超越“商品交易”的功能属性,成为生活方式的场景化表达。无锡拈花湾禅意民宿以“枯山水庭院+茶修体验”构建“都市心灵疗愈”场景,使住宿消费成为精神需求的满足过程,而非单纯的物理空间租赁。第三,社交场景的核心是“关系美学”,即通过环境设计激发人与空间、人与人的情感连接。北京teamLab互动展区以“花舞森林”的光影交互,让游客在动态场景中自然产生分享行为,使社交从“刻意营造”变为“自然发生”的体验环节。

  当然,三维空间的配比并非机械固定,而是基于场景属性动态调整的弹性框架。例如文化重镇型场景可提升文化展示至40%,商业驱动型场景可将消费核心提至60%,自然景区则可扩大社交留白至30%,其本质是通过双重视角的协同,让文化“可感知”、商业“可体验”、社交“可传播”,最终构建兼具价值厚度与体验温度的文旅新场景。

  三、场景创新经济学视角下效能提升的三重逻辑

  在明确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内核后,需进一步拆解双重视角的具体作用机制。首先从场景创新经济学视角,分析其如何实现资源效率的最大化。

  (一)文化资源资本化:从展示到变现的价值转化。文化展示并非单纯的公益属性,而是通过“符号产品化”实现经济效能。例如西安“长安十二时辰”将唐文化转化为沉浸式剧本杀体验,通过门票收入与衍生消费形成商业闭环,文化资源利用率提升60%。其逻辑在于,通过历史场景复原、IP活化等手段,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可消费的体验产品,实现“文化资本—经济资本”的有效转化。

  (二)消费业态聚合化:从流量到留量的效率提升。消费核心的本质是“时间价值挖掘”,通过复合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长。以上海迪士尼为例,其构建“IP主题+餐饮+零售+娱乐”全链条消费场景,使游客平均停留时间达12小时,二次消费占比超40%。这一模式以主题化场景串联多元业态,形成“吸引—停留—消费—复购”的行为闭环,显著提升单位空间的产出效率。

  (三)社交传播边际成本:从营销到自传播的效能跃迁。社交留白通过低成本设计激活用户传播网络,实现“用户即渠道”的效能升级。成都“夜游锦江”设置“光影诗笺”互动装置,73%的新客通过社交分享而来,营销成本占比从15%降至8%。其逻辑在于利用人类社交天性,以打卡点、互动装置等降低内容生产门槛,借助社交媒体实现近乎“零成本”的裂变传播。

  四、生活美学视角下体验升级的三重维度

  经济学解决“效率”问题,美学则回答“体验”命题。转向生活美学视角,可发现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对场景情感价值的建构路径。

  (一)文化展示的叙事美学:从灌输到沉浸的认知重构。文化传递需以艺术语言替代展板式说教,构建情感共鸣场景。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以数字技术复原漕运场景,游客通过“乘船穿越”的沉浸式体验感受历史,文化认同度提升45%。这一实践运用装置艺术、数字技术等手法,将文化转化为可感知、可参与的叙事体验,强化游客的记忆锚点。

  (二)消费空间的场景诗学:从交易到生活的体验升维。消费场景应成为生活方式的外显,而非单纯的商品交易场所。无锡拈花湾禅意民宿以“枯山水庭院+茶修体验”构建“都市心灵疗愈”场景,客房溢价50%仍供不应求。其逻辑在于通过主题化空间设计(如禅意、复古、科技感),将消费行为嵌入特定生活情境,提升场景的情感溢价与用户粘性。

  (三)社交场景的关系美学:从空间到连接的情感构建。社交留白需创造“人与环境对话”的场域,而非物理空置空间。北京teamLab互动展区以“花舞森林”数字场景,使游客在光影交互中自然产生社交分享行为,拍照传播率达89%。这种设计通过自然景观介入(如光影艺术)、艺术装置引导,构建“环境即媒介”的社交场景,强化体验的情感密度与传播动力。

  五、双重视角协同的实践路径与动态进化

  理论价值需通过实践检验。当双重视角从抽象方法论落地为具体场景,其协同效应将破解文旅行业痛点,并应对技术变革。

  (一)三维空间协同的实践范式。针对行业同质化、消费粘性不足、传播效能低下等痛点,双重视角协同提供差异化解决方案:一是破解同质化需以文化资源差异化资本化为基础,结合叙事美学创新,如重庆长嘉汇弹子石老街以川江文化为内核,融入场景艺术设计,形成独特体验;二是激活消费粘性需通过业态聚合挖掘时间价值,同时构建场景诗学,如深圳万象天地以艺术空间吸引客流,以生活消费场景实现转化;三是提升传播效能需设计社交裂变机制,同时营造关系美学,如杭州西溪湿地“花间堂”以生态社交空间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激发分享意愿。

  (二)技术赋能下的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进化。随着技术发展,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呈现三大进化方向:一是精准化配比,通过AI分析用户行为数据(如年龄、消费偏好)动态调整三维空间比例,例如针对年轻客群增加社交留白中的互动装置密度;二是智能化体验,借助元宇宙技术实现“线下场景—虚拟空间”联动,游客消费行为可同步至虚拟世界,形成跨维度体验闭环;三是生态化协同,从单一场景设计转向区域业态联动,构建“核心景区(文化展示)—周边商圈(消费核心)—线上社群(社交传播)”的生态系统,提升整体效能。

  综上所述,从困局破局到逻辑解构,从单维分析到协同实践,最终需回归方法论的哲学本质——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的终极价值,在于揭示文旅场景的本质是经济学效能与美学体验的共生体:场景创新经济学解决“资源如何高效配置”的问题,确保商业可持续性;生活美学视角回答“体验如何打动人心”的命题,构建情感连接深度。二者通过“3:5:2”的科学配比,打破“文化与商业对立”的认知误区,实现“以文化厚植价值、以商业激活场景、以社交放大效能”的协同进化。未来,无论技术如何迭代,双视角平衡的设计逻辑始终是破解文旅场景困局的核心密码,推动产业向“价值、体验、传播”三位一体的高阶形态演进。

  在文旅消费日益追求“深度体验”的时代,文旅场景设计方法论揭示的不仅是空间配比的技术法则,更是文化、商业、社交的平衡艺术。这种平衡,既是对“场景即生产力”的经济学诠释,也是“体验即生命力”的美学表达,为文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底层逻辑。

  (本文作者陈献春系亚洲青年领袖论坛首席专家,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)



凡本网注明“来源:XXX(非精忠报国出版集团)”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,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